央广网北京11月9日消息(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低GI饼干、低GI蛋白粉、低GI吐司……无糖、零卡、低脂等象征健康的标签,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食品包装上,“低GI”更是成为当下食品行业的热门词。GI指的是“血糖生成指数”,它是衡量人体在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,对血糖水平影响的指标。GI值≤55的食品被定义为“低GI食品”。
记者调查发现,市场上“低GI”食品的宣传五花八门,将其当作营销噱头。由于缺乏强制的国家标准,目前,市场上大多数“低GI”食品标识其实是经不起权威验证的。“低GI”能和低糖画等号吗?消费者应该警惕哪些消费误区?
杨洁是资深减脂爱好者,曾被“低GI”零食的健康营销吸引,却在食用后发现效果不及预期。
杨洁介绍:“之前为了减脂减肥,就买过一些能量棒还有坚果脆之类的,吃得还挺好吃的。但是感觉对减脂起不到什么效果。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说这种‘低GI’零食有时为了口感,热量会更高一点,后来我就不敢买了。”
记者在市场上走访注意到,除了一些零食打着“低GI”的标签外,粮油、米面货架上也能看到一些“低GI”食品,如高纤谷物粉、多谷物米饭等。凭借着“低GI”的标签,这些产品普遍价格不菲。而在电商平台上,有关“低GI”的宣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。一家主打“低GI”概念的店铺里,每款产品的标识、表述都有不同。
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反映称,在某平台买到了“低GI”吐司面包,到货后却发现面包已经霉变。他告诉记者,商家售卖的到底是不是“低GI”商品,消费者实际很难判断。
这名消费者说:“网购平台宣传的是什么,我就相信它是什么了。它标了它是‘低GI’,也只能相信,确实也没有再进一步溯源其颁发证明的机构是哪里。我觉得现在网络平台的页面宣传也是比较浮夸,有效信息比较难找。”
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浏览了多款“低GI”商品,不少产品会在包装的醒目位置标出“低GI”,但标注格式、表述内容等证明其“低GI”的方式却不尽相同。有的商品虽然在宣传上强调是“低GI”,但客服却无法提供任何证明。一家售卖“低GI”全麦饼干的商家则向记者提供了上海一家医院营养科的检测文件。还有一家售卖青稞系列食品的商家,向记者提供了一张由一家商业认证机构颁发的“低GI”食品认证证书。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系副主任侯殿志解释,这样的证书并不具备权威性。
侯殿志表示:“其‘低GI’测试是否由具备资质的实验室完成、是否按ISO26642国际标准执行,证书中未明确披露。真正的‘低GI’认证会公开产品的具体GI值、测试方法、样本量、实验室名称。该证书未提供GI值、测试报告编号、实验室信息,无法追溯科学性。”
据了解,目前国内的“低GI”食品认证为自愿性认证,而对于“低GI”食品认证的标识图案,国家也没有统一规定,各机构可以自行设计,之后在相关部门备案。
目前,市面上“低GI”食品认证费用少则数万元,多则十余万元。记者在网上联系到陕西的一家“低GI”认证机构,相关人员表示,他们认证一款产品的的价格是7.5万元。
该认证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说:“一款产品是7.5万元,三款产品是13万元。认证就是相当于有一个认证的logo可以打到包装上。像我们这儿最近这几年挺火爆的,比如乳粉,就开始打着‘低GI’的广告各种宣传,血糖高都可以放心吃这个产品,这属于一个卖点。”
这位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,目前认证机构都是商业性质的,很难说哪家机构的认证更权威,目前各家认证标识也不统一。
该工作人员说:“不同机构认证的logo都是不一样的,其实现在市场上能做认证的机构也不少。‘低GI’需要进行人体实验,我们找的是有资质的医院。光这个的成本都到3.7万元~4万元了。先是第一年是认证,后面继续相当于过来审核,复审一下就行了。”
侯殿志告诉记者,GI值受食品加工、烹饪方式、成熟度等多因素影响。只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,其GI值才具备参考价值。
侯殿志指出:“不同人群对同一食品的血糖反应存在差异。总的来说,GI值仅为参考工具,不能替代个体化营养干预。‘低GI’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,它只是反应‘升糖慢’,无法评价其他营养素的质量,不是‘营养好’。是否健康,要看整体营养结构。选用‘低GI’食物时,应同时符合低盐、低糖、低饱和脂肪、高膳食纤维的原则,否则可能增加其他代谢风险。”
侯殿志还表示,“低GI”认证的标准是“人体血糖试验”,它需要由至少10名以上志愿者进食含50克可利用碳水的样品,按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发布的测试食物GI值的标准测2小时血糖曲线,GI≤55方可称“低GI”。
侯殿志说:“目前,市场上大多数‘低GI’食品标识是经不起权威验证的。由于缺乏强制的国家标准,市面多用企业或团体标准,GI的测试方法、判定阈值差异较大,同一产品换家机构就可能出现‘高GI’的情况。选购时还是需看配料表结合测餐后血糖测试等来准确判定。”
食物的GI值很重要,但并非食物选择的唯一标准。真正健康的“低GI”食品,必须是低升糖和高营养的结合体。侯殿志表示,科学控糖的核心在于整体饮食模式、食物搭配与生活方式的综合管理,需控糖的消费者应通过食物合理搭配和适当进食方式,来降低血糖反应。
侯殿志建议:“尽量食用全谷物、杂豆和薯类等代替白米饭和白馒头等这类精制碳水。其次要控制总热量,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好,避免单次吃太多给血糖添负担。要保证营养均衡,多吃绿叶蔬菜补充膳食纤维,适量摄入鱼、蛋、瘦肉等优质蛋白,减少油炸食品和甜食,烹饪上以蒸、煮、凉拌为主。最后高糖水果食用要限量,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,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。”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