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于11月5日至7日在浙江德清举行。在7日举行的“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分论坛”上获悉,我国在地理实体身份编码领域取得关键进展。通过采用自主可控的MA国际标识编码体系,首次实现了多级数据的纵向贯通与跨部门业务的横向协同,有力支撑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,标志着我国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据介绍,自2023年11月起,我国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展地理实体身份编码试点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,形成了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:
一是构建了首个城市级地理实体MA编码应用体系。基于我国自主可控的MA国际标识编码标准,完成了220万个地理实体的统一赋码,建立了覆盖全域全要素的时空基底,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支撑。
二是创建了首个贯通业务链条的MA码统一标识体系。该体系成功打通了13个业务系统、52个审批流程,实现了自然资源管理全链条的“一码关联”,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政务服务的“系统孤岛”和“业务协同难”问题。
三是首次开创了基于MA码的空间数据关联共享新模式。通过构建“一图一节点一平台”的应用体系,实现了跨行业、跨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,首次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一码管空间”治理范式,为全国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。
据悉,此次试点采用的MA国际标识编码体系是我国首个具有全球顶尖节点管理权的标识体系,为实现空间数据的全球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。目前,该成果已在自然资源管理、交通运输、钢铁、水利等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,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与精细化治理水平。
本届大会以“科技融智创新产业新质发展北斗服务全球”为主题,设置了40场专题分论坛,由自然资源部指导,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、中国测绘学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共同主办。“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分论坛”由中国测绘学会实景三维工作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主办。











